全球市场向公用事业规模光伏装机的转变,正在改变产品的构成,造成价格下降。
政府补贴之所以没有按照预想的效果发生作用,是因为一刀切的补贴方式并没有将资金落到实处,或者说用在刀刃上。按照投人产出关系和产业链分布状况可以将这些产业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
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探究其产能利用率现状和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化解产能过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走上传统产业发展老路,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同时,为了实现缓和社会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有效需求不足、抵消不完全竞争的消极影响、实现充分就业、保护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目的,也需要政府发挥相应职能,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不足。这种低成本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且没有增加实质性的有效产出,进一步降低了产能利用率。由于光伏产业不同环节的盈利能力、投产周期、技术水平、工艺要求存在较大区别,政府对不同环节的干预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光伏产业内部,上游和中游环节投资见效快,预期盈利水平高,下游环节光伏发电成本较高、电力产品市场小、投资回收周期长,因而地方政府和银行更青睐于上游和中游环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低技术的低端环节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应逐渐被兼并或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给低成本、高技术、低污染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在经济转型阶段,地方政府具备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不当干预的动机和能力。从德国进口量为2459吨,占总进口量的32.8%。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企业10月份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的多晶硅量为1071吨,占当月总进口量的14.3%,1~10月累计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8254吨,同比增加14.2%据了解,近两个月从美国进口量重新回涨,主要是由于8月31日后被截止的部分加工贸易手册订单经过特批后重新继续执行,因此海关数据中还可以看到加工贸易进口。其中,10月份从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为219吨,占当月自美国进口总量的41.1%。10月份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246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50.7%,是10月份加工贸易占比最高的国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近日发布的月度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0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达7504吨,环比回落29.2%,加工贸易进口量得到一定控制。1~10月份累计自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4323吨,占累计总进口量的34.8%。
1~10月累计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4255吨,占比53.5%。2015年6月以前,从台湾地区进口量占比基本维持在6%~8%左右,从7月份开始,从台湾地区进口占比与日俱增,直到10月份创下14.3%的历史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大陆企业10月份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的多晶硅量为1071吨,占当月总进口量的14.3%,1~10月累计从我国台湾地区进口8254吨,同比增加14.2%。10月份总计不需征税的非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仍有1841吨,占当月总进口量的24.5%。
由于三季度韩国个别多晶硅生产企业停产检修,10月份自韩国进口量大幅减少至3084吨,环比降幅达37.5%。10月份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量为1708吨。分国别具体看来,10月份自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335吨,占自韩国进口总量的10.9%。从美国进口量为533吨,占总进口量的7.1%。
从其他地区进口量为357吨,占总进口量的4.8%。10月份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219吨,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41.1%,10月份加工贸易量又有所回升主要是由于8月31日之前未完成的手册订单经过特批的延期。
从德国进口量为2459吨,占总进口量的32.8%。报告显示,10月我国自美国多晶硅进口量虽然环比减少7.3%,但相比8月份的历史最低进口量尚有169%的增幅,达到533吨。
按贸易方式来分,10月份我国以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多晶硅1841吨,占比为24.5%。虽然进口量略有下降,但国内多晶硅供应充足,最新统计显示,11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仍在1.5万吨以上,可以在光伏下游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原料的充足供应,从而导致多晶硅市场价格依旧疲软,这与光伏电池组件市场的火爆形成鲜明反差。1~10月份累计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45960吨,占累计总进口量的47.7%。其中,从韩国进口量为3084吨,占总进口量的41.1%。10月份分国别进口数据显示,自韩国、美国、德国等地区共进口多晶硅7146吨,占总进口量的95.2%。1~10月份累计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1352吨,占比89.1%
面对如此危机局面,为实现中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光伏产业价值和国际竞争力,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欧盟和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此,凡是涉及反倾销调查的公司都应联合起来,抱团凝聚合力,凭借对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法律法规的充分理解,共同应诉,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此外,为促进光伏产业持续发展,还应该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中国在打造和完善光伏产业链时,不能局限于走哪种发展模式。
同时,加快完善国内反倾销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形成系统的应对反倾销调查的行为规范和措施,为中国光伏企业甚至是其他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制度保障。根据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争取同步享用最前沿的生产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和效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相反,我们更应该鼓励国内光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推进产业发展的全球化布局,积极争夺国际市场。因此,我国也可以在国际法框架下,针对自欧盟和美国进口的光伏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展开反倾销调查。只有技术先行,只有技术领先,才能为夯实产业硬实力提供不竭动力。我们既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光伏企业强强联合,走一体化发展模式,也可鼓励有特色、有核心技术的光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模式。
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因此,美国和欧盟轮番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行为,将给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不断刺激国内需求,健全系统的光伏产业链,重点推进光伏发电应用领域的发展。这种事前补贴的方式有助于光伏企业去库存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易发生骗取补贴的现象,其政策效果大为减弱。
顺势打压欧盟和美国的光伏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生产,这种反制措施可以减小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壮大自身光伏产业链配套产业,完善国内光伏产业链,改变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针对欧美反倾销,转危为机。专业化模式更看重经营的灵活性,重点发展产业链内某一环节,通过和其他专业化的厂商合作,既可以获得宝贵的行业经验,又可以确保获得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以便减少企业前期研发、小批量生产带来的高成本。
一个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可以及时监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供需变化以及中国出口市场变化情况。例如,金太阳项目采取事前补贴的方式,先下发70%的补贴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剩下30%的补贴资金在项目验收合格后发放。一、积极应对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1.1、熟悉欧美反倾销法,积极应诉维护正当权益了解和熟悉欧美国家反倾销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程序,有助于中国光伏企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国内光伏企业要加快在新兴光伏市场如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国家的布局,增强在新兴市场的渗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光伏产业应结合国外经验,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欧盟在双反终焉之即再一次提出对中国光伏进行审查,意图继续延续反倾销反补贴的压制手段来遏制中国光伏产业。
2.3、提高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夯实光伏产业硬实力中国光伏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1.3、针对光伏产品反倾销,做出有效的反制措施中国光伏产业链存在两头在外的现象,欧盟和美国在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供应和光伏产品的应用(光伏发电上网等)上占主要。
另一方面,光伏企业应拓展、创新贸易方式,优化制造产地分布,在境外开展投资生产合作,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光伏企业国际化发展。反倾销预警机制通过实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到防微杜渐,有助于中国光伏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把握信息主动,把握先机,防止反倾销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损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